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五抓五促十提升|河北日报:围场法院“七员合一”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把法律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五抓五促十提升|河北日报:围场法院“七员合一”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把法律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发布时间:2022-06-21 16:03:02 打印 字号: | |

6月20日,河北日报对围场法院“七员合一”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先进工作经验进行宣传报道。

原文如下:


围场法院“七员合一”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把法律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构建一村一法官、一社区一法官、一学校一法官“三个一”工作机制,建立多元解纷体系。

让法官深入基层、诉讼服务下沉基层、工作重心转向基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73名法官(法官助理)已常态化对接联系全县312个行政村、78所学校和9个社区。每名法官坚持“七员合一”,做好民意调查员、法律宣传员、矛盾调处员、诉讼服务员、判后答疑员、协助执行员、信访化解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七员合一”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面积9219平方公里,是我省面积最大的县。地域辽阔、群山耸立,百姓居住分散,到法院打官司并非易事。全县共有7个基层人民法庭,服务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和53.6万群众。最远的村庄距离法庭有两个半小时车程,一些老人更是多年没出过远门。由于无法及时了解法律知识、享受司法服务,不少百姓遇到问题不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一些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法院为人民。根据当地实际和百姓需求,去年以来,我们把‘三个一’工作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围场法院院长李胜利说。

几年前,十二号村的姜大爷的儿子、儿媳因感情不和离了婚,两年前儿子不幸去世。年老体弱的姜大爷老两口照顾孙子捉襟见肘,便有了通过法律途径让儿媳承担部分抚养费的想法。但听说离家最近的半截塔人民法庭也有几十公里远,还要花钱请律师,老两口便打了退堂鼓。去年11月,姜大爷溜达到村部时,见墙上张贴了一块新牌子。“识字的人告诉我,牌子上照片是位法官,名叫陈永红,还有她手机号。”姜大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电话。一番沟通后,陈永红第一时间为姜大爷申请了法律援助,很快通过诉讼途径让孩子的母亲承担起法定抚养义务。

畅通“连心桥”,服务“零距离”。目前,围场法院73名法官(法官助理)已常态化对接联系全县312个行政村、78所学校和9个社区,实现村、社区、学校包联法官全覆盖。

为避免流于形式,围场法院要求进村法官要对所包村户数人员、现存在的案件隐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问题必须清楚。对所包村涉法涉诉人员、刑满释放人员、近两年受过不法侵害、对法院工作有意见、要求法院解决问题尚未解决到位、有矛盾纠纷的重点户,孤寡残疾、下岗职工、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规模以上企业做到“三个必访”。

“每名法官都要做到‘七员合一’,做好民意调查员、法律宣传员、矛盾调处员、诉讼服务员、判后答疑员、协助执行员、信访化解员,真正沉下心扑下身,维护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解决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难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法律服务,将司法服务打造成民心工程。”李胜利说。

创新法律服务方式

日前,半截塔人民法庭法官带着国徽,将法庭搬到了御道口镇桦树林村。“包联该村的法官了解到,桦树林村出现多起因发展养殖产业申请贷款产生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为了让群众少跑腿,我们决定进村对4起案件进行集中审理。”法官张倩影说,审理现场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旁听。案件当庭宣判后,法官就金融借贷、担保责任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讲解答疑,进一步增强了群众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

据介绍,针对辖区地域面积广,偏远乡镇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半截塔人民法庭积极探索审判便民服务新途径,将辖区“两牧场三镇八乡”划为6个片区,按照“每双周一次巡回,每次一个片区,每季度一个周期”工作模式开展巡回审理。“我们针对不同村庄存在的不同问题,‘量村定制’典型案件,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以案树德,润物细无声般让法治精神浇灌到百姓心中。”张倩影说。

走进四合永法庭一站式、智慧型、多功能诉讼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律师服务等一应俱全,新安装的“24小时自助法庭”,可为办事群众提供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调解、在线庭审、网上委托鉴定等“一网通办”诉讼服务。该法庭还构建了“法庭+巡回审判点+联络员”便民服务网、“专门合议庭+乡村审判+以案说法”巡回审判网、“法庭+学校+法治副校长”法治校园网等,真正实现司法服务有声有影。

把司法服务洒满阡陌乡间。今年以来,73名联系村、社区、学校的法官(法官助理)共收集群众诉求意见170条,开展各类专题专项普法活动58次,开展巡回审批“以案释法”活动42次,在“巡回审批+普法宣传”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庭后一刻钟”普法宣传工作法。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57件,收案数、万人成诉率同比下降1.5%和2.1%,大量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协助执行案件79件,执行到位金额143万元,协助有关部门共同解决群体性案件15件。

汇合力建解纷网络

“付兄弟,你可是个好人啊!”6月14日,城子镇城子村70岁的朱井才路上偶遇付贵山,二人如老友般热情寒暄起来。

7年前,邻村张某找到朱井才,想借2万元以解燃眉之急。“平时关系都不错,虽然我手头也不宽裕,但还是把钱借了出去。”让朱井才没想到的是,约定的还款时间已过,但张某总以各种理由推托。直到2021年3月,朱井才才收到第一笔1万元还款,此后张某电话一直无法接通。此事让朱井才整日愁容满面。今年1月,朱井才听说当地有个叫付贵山的法院特约调解员,七里八乡的乡亲有难事都找他。

1月19日,付贵山将双方约到半截塔法院见面。“一见面,双方就吵得不可开交。只能采取‘背对背’方式调解。”付贵山说,双方一人一屋,他先了解各自诉求,再找准矛盾点、突破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道之以法,最终各让一步,欠款当天付清。

“我每年审理案件数量在350件左右,最多能达到400多件。”张倩影说,基层许多矛盾纠纷都可以通过调解在诉前化解,而做好调解工作单靠基层法官的力量无法有效应对。

“法院定期会给我下派案件,每周一、三、五在法院调解矛盾。今年已成功调解诉前、诉中纠纷50余件,成功率达到70%。”付贵山说,其余时间他会配合包联法官到各村调查情况、收集证据,并及时调解各类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纠纷。“左邻右舍,鸡毛蒜皮的小事,背后连着民生大事。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为进一步织密诉源治理解纷网,围场法院邀请人品好、有威望、有能力的村干部、乡贤、法律工作者等加入特约调解员队伍,每个村或社区选聘1到2名特约调解员,全县共选聘350名,做到基层解纷力量全覆盖。

为充分调动特约调解员的积极性、维护特约调解员队伍的稳定性,围场已将特约调解员以案定补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现已批复55.8万元用于激励调解员积极履职。截至目前,共诉前调解案件934件、调解成功544件,委托调解688件,调解成功157件。

“围场法院紧紧依靠党委政府,聚合司法、行政、道德三方力量,正加快形成源头预防、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的分层递进前端治理格局。”李胜利说。



 
责任编辑:郝梓程
联系我们

地址:承德市迎宾路J-14-4号